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四)太陽門下的夢想家

《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四)》
編輯: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
出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1999年12月31日初版

目錄

序文  ◎陳獻榮/2
他們頭上都有天線  ◎孫大川/4
講師介紹/7
演講實錄/27
 原住民藝術創作的現代化 ◎季.拉黑子/29
 部落文化藝術教育工作的實施與落實 ◎撒古流.巴瓦瓦隆/47
 從霧社事件漫畫創作談起 ◎邱若龍/71
 一個原住民警察與祖靈的對話 ◎亞榮隆.撒可努/77
 夢、靈感與創作 ◎瑁瑁瑪邵/91
 我的雕刻歷程 ◎哈古/103
 藝術家的故事 ◎芮絲若斯/111
 藝術家的故事 ◎帝瓦撒哪/129
 與祖靈的對話——創作經驗談 ◎伐楚古/139
 與祖靈的對話——創作經驗談 ◎席.傑勒吉藍/149
 創作經驗談 ◎陳正瑞/159
 創作經驗談 ◎達鳳/171
 藝術家的故事 ◎巴豪嵐.吉嵐/177
 藝術家的故事 ◎海舒兒/195
 創作經驗談 ◎達比烏蘭.古勒勒/209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及工藝發展 ◎李莎莉/217
 原住民藝術文化資產與經濟轉化 ◎高業榮/231
 應用傳統題材於產品設計開發 ◎柳秋色/247
綜合座談:如何籌組原住民藝術組織工作/263

 

藝術創作,是原住民社會十年來最令人驚嘆的發展之一。
各族藝師人才輩出,不僅初步形成民族工藝市場,
更挑戰了台灣工藝美學的慣性思維。
套句撒古流的話:
他們的頭上有一條和祖先連接的天線;
每一個創作,有源頭也有靈魂。
本書呈現了十餘位原住民藝術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及二百多幅作品圖片。
他們是夢想的實踐者,
更是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化提升的希望。

 

他們頭上都有天線/孫大川(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策劃)

 

  這十年來,原住民社會除了文學之外,令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發展,恐怕就是原住民在雕刻、編織、服飾和陶藝等創作方面的突出表現。各族年輕藝師人才輩出,不僅形成了若干民族工藝之市場雛形,幾位才華出眾的創作者,更挑戰了台灣工藝美學的慣性思維。
  毫無疑問地,要達到今天這樣的一個局面,對許多原住民藝師而言,必定有著一段艱辛、曲折的創作、成長歷程;而這個歷程也正好反映了這十年台灣原住民主體世界自我認同、自我展開的精神辯證之旅。細細的聆聽他們對自己創作生命的敘述,對掌握原住民精神世界的發展、對了解原住民自我證立的實踐決心,必能產生實存性的感應。在我看來,這裡每一位原住民藝師的發言,至少可以引發兩個方面的動員力量:
  
第一,是觸動這一代的原住民青年,靠自己的雙手和想像力,讓現代經驗和自己的祖先傳統真實相遇。無論在季.拉黑子充滿現代感的大型創作中,或在撒古流、伐楚古的雕塑作品裡,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由相遇而迸發的創作力量,他使原住民文化的傳承不再只是情感或觀念的呼籲,而是一種器物性的傳遞,可感、可觸,具體而真實。
  
第二,是帶動原住民文化市場的形成。原住民傳統的工藝,原本就不是一種純藝術的表現,除了宗教性和社會性的象徵意義外,它們大都和實際生活的需要相結合,也因它不完全是技藝的,更是技能的。既是技能,便自然和營生有關。有人疑慮原住民工藝資產的經濟轉化,是否會導致其世俗化、貨幣化?看來這是多慮了。撒古流的「石廬」、伐楚古的「臘人工寮」、撒可努的「唭哩岸」、芮絲若斯的名片夾和眼鏡袋,是傳承、是觀賞,也是營生性的。怎樣讓原住民的工藝能與實際生活產生有機的關連,並進一步改造整體台灣生活的環境與素質?這當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創造空間。我們期待有一天可以住在撒古流蓋的石板屋裡,坐在季.拉黑子做的椅子上,用伐楚古雕的石桌,穿著刺有芮絲若斯美麗圖案的衣服,喝盛滿小米酒海舒兒燒製的小陶壺,高談有關山海的事。
  
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這是二十一世紀提升台灣文化與社會品質的重要軸線,我們原住民的藝術工作者已經踏出了第一步,強而有力地將這塊島嶼上最本土的造型和顏色刻畫了出來。他們的靈感,不是自以為是或東抄西湊,套句撒古流的話:他們的頭上有一條和祖先連接的天線;每一個創作,有源頭也有靈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海文化雜誌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