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完成卑南族族老陸森寶先生的傳記。

 陸森寶生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十一月二日,卑南族名為「BaLiwakes」(巴力瓦格斯),「baLi」是「風」的意思,baLiwakes,即旋風,形容陸森寶跑起步來猶如旋風。昭和十六年(1941)他改名為森寶一郎,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漢名為陸森寶。他於昭和二年(1927)入台南師範學校就讀,昭和八年(1933)畢業,並取得台灣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的資格。昭和八年(1933),任新港公學校(今三民國小)訓導;昭和十三年(1938),任寧埔公學校(今寧埔國小)訓導。昭和十六年(1941),回任新港公學校訓導;同時擔任新港庄新港青年學校指導員,指導棒球、相撲、體操、音樂、文藝等。昭和十八年(1943),任小湊國民學校訓導。終戰後,先留任成功鎮忠孝國小(原小湊國民學校),後接受鄭開宗(Dingsai)之邀,擔任台東農校(今國立台東專科學校)之體育和音樂老師,至民國五十年左右退休。

 從這些簡單的經歷看來,陸森寶大半輩子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他可以說是日據時代殖民政府培養出來的少數原住民知識精英之一。在台南師範學校期間,他不但展露了傑出的體育長才,也表現出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他是四百公尺田徑比賽的冠軍,也是學校鋼琴比賽的冠軍。日本昭和天皇之胞弟訪問台南時,由他代表演奏鋼琴來表示歡迎。他台南師範的同學或學弟,在日後的回憶中,都不斷提及這些往事,並深深地以他為榮。

 太平洋戰爭結束不久,國府遷台,部落面對新的鉅變,我們要從我們的「第一個國家」(日本)、「第一個國語」(日語)歸零,重新去適應、學習我們的「第二個國家」(中華民國)、「第二個國語」(漢語)。作為原住民第一個國家所培養的知識精英來說,他們沒有太多自我揮灑的空間,語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使他們很容易受到質疑和誤解,阿里山鄒族的高一生、桃園復興鄉泰雅族的林瑞昌,都因此被捲入「二二八事件」的漩渦,而遭槍決。陸森寶光復之初沒有立刻離開教育界,退休之後亦未涉足政治,這使他得以全身而退,以八十高齡走完自己的人生,並見證部落半個世紀以來的崩解、重建與再生。

 在陸森寶看似平淡的後半生裡,其實並不是消極的苟且偷生,相反地,他充分發揮了他音樂創作的天份,用歌來記錄部落的變遷,用歌來鼓舞族人。「八二三」炮戰前後,他揣摩在金門、馬祖前線卑南子弟的心情,寫了〈思故鄉〉這個歌謠;還從家人的角度,寫了〈美麗的稻穗〉,告慰前方作戰的族人。五○年代末期,南王的卑南族有一場文化復振運動,他寫了〈頌祭祖先〉、〈卑南山〉等歌謠,見證這段歷史;六○年代為鼓勵族人加入「儲蓄互助社」,培養儲蓄習慣,他寫了〈讚揚儲蓄互助社〉、〈達到六千萬〉等充滿活力的歌曲。這些歌不但流傳於卑南族各部落之間,〈美麗的稻穗〉更在卑南族的名歌手胡德夫的傳唱之下,團結了原住民的知識青年,成了八○年原運世代情感的紐帶和共同記憶。

 壯年以後,陸森寶成了虔誠的天主教徒,堅固的信德,使他有靈感大量地創作彌撒曲和教會聖歌,從〈上主垂憐〉、〈光榮頌〉、〈信經〉、〈聖聖聖〉、〈天主經〉、〈天下萬國〉、〈天主羔羊〉、〈除免世罪〉到〈聖母頌〉、〈聖誕歌〉等,使教會本土化的志業,在卑南族地區有更深、更全面的發展。而在他的帶引之下,他的妻子和八位子女,也都成了基督所眷顧、衷愛的僕人。

 陸森寶病逝於一九八八年三月,明年正好是他逝世二十週年,我們除了要出版他的傳記外,還準備錄製一張CD,邀請他的子女和親族演唱。他們當中大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唱腔保留了非常部落、非常卑南的元素,聽起來彷彿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另外,我們這次規劃了一場小型的紀念研討會和兩場演唱會。台北的演唱會訂於十一月十日(星期六)下午在耕莘文教院舉行,從奉獻一台彌撒開始,由同為卑南族的曾建次主教主祭,全程詠唱陸森寶創作的族語聖歌。之後,移至大禮堂,演唱他其他的歌謠,台東的演唱會及研討會也將於十一月十七日於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行。我們希望從他生平的回顧和他所創作的歌謠當中,完整地呈現陸森寶的一生以及他所屬的時代,既紀念他也紀念已逝去的部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海文化雜誌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