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台灣原住民運動專輯(下)

山海文化雙月刊 第10
19955月出版

目錄:

 

搭蘆灣手記 身體、歷史與眼光/孫大川
山海專題 台灣原住民運動專輯(下)
 
 .「原住民與台灣的體育文化」座談會記錄/封雅君、鍾璧如記錄
 
 .運動,被看,異國情調/南方朔
 
 .原住民與台灣棒運(下)/高正源
 
 .原住民重要田徑運動選手名錄(三)/編輯室輯

 

山海評論
 .走過部落滄桑、揮別部落悲情/浦忠勇
 .由活動影像看鄒族/李道明

 

山海文學

§祭典文學§
 .朗島村招魚祭(Sira do ingato)晚上說唱(下)/優將

 

§§

 .少年詩選/海樹兒

  .森林

  .母親

  .小時候的腳

  .時間

  .

 .探訪我原居的埔地/潘煊

 阿嬤的名/潘煊

 

博聞小記

.泰雅「塔杜克」木琴/林建成

 

山海文論
 .原住民的世界——楊牧、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陳萬益
永遠的部落
 .屈辱的生命——國家公園田野雜感/巴內
山海人物
 .「原住民」正名運動十週年前夕——我在「平安夜」拘留所內「紀念」/夷將拔路兒
歷史剪影
 .霧社事件——兩座慰靈碑的故事/柳本通彥著,張桂娥譯
 .西班牙人治台期的原住民政策/林道生

 

國際原壇
 .紐西蘭:韋坦吉條約的故事(下)/Claudia  Orange 著,蔡百銓譯
 .斯塔爾紹伊/葉艾平著,劉憲平譯

 

山海日誌 八十四年二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編輯室輯

 

山海季節 八十四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編輯室輯

 

 

 

搭蘆灣手記:身體、歷史與眼光/孫大川


  《山海文化》以連續三期的份量製作原住民的體育專題,雖然我們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非常粗糙的開始,許多蒐集、整理、研究的工作仍有待進一步的努力;但這卻無疑是台灣體育界的頭一遭,套句楊傳廣先生的話說:「這樣的製作,把我對原住民體育已經死掉的心,又重新喚醒、活轉過來了……。」

  我想,只要對台灣體育運動史稍有知識的人,一定會產生這樣矛盾的心情:我們一方面肯定甚至讚歎原住民在各項運動競賽的傑出表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們被支配、被宰制、被觀看的社會「位置」,深感憂慮。南方朔先生評論說:「運動的突出,在另外一個意義裡也強化了他們『男性的,出賣勞力;女性的,出賣身體』的被支配結構和被支配的刻板印象。我們喜歡看到原住民及少數族群的運動明星,更樂意看到他們之中能夠產生傑出的律師、醫生、教授、詩人、畫家,甚或企業領袖;但後一種心願卻是如此的渺茫,以致於他們的運動表現也就更襯托出了一些讓人淒涼的荒謬之感:為什麼他們只剩下運動?」

  對原住民甚至為整個台灣社會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各個領域強勢權力的介入、支配所張成的宰制網絡,常常使那些弱勢的族群,被步步逼迫到社會的角落和底層。「身體」(Body 竟變成他們最後的防線和最後的抵抗權,一個唯一足堪「被看」的剩餘部份。弱勢或少數族群的這種命運,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中是屢見不鮮的。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最近有關「光復」、「終戰」之歷史爭論中。歷史的解釋權當然常有「權力」的因素在,姑且不論歷史的真象如何,在這些爭論中最大的輸家,還是那些一無所有的弱勢族群——他們永遠不可能被視為歷史的「主體」。對原住民而言,台灣的歷史縱深既不是「光復」以後的五十年或甲午戰爭以後的一百年,更不是明鄭以後的四百年;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原住民就已經在這塊島嶼上繁衍、生息。始終屈膝、投降於「權力」壓制下的懦弱的台灣史學界,當然看不到這一點;因此,在「光輝」的十月中,他們猶如菜市場裡熱烈講價的可愛的家庭主婦,口沫橫飛地斤斤計較「光復」與「終戰」的長短、輕重,卻完全遺忘了十月二十七日「霧社事件」的紀念。這便是台灣式的族群和諧與歷史主體論述?!從這樣的理解出發,日本友人柳本通彥有關霧社事件〈兩座慰靈碑的故事〉,便格外發人深省。他藉泰雅遺老的追述,不但以原住民為主體,復原兩座慰靈碑成毀之歷史真象,也讓我們赤裸裸地看到歷史在權力和族群偏見的干擾下,扭曲、荒謬、變形的結果。歷史的尊嚴何在?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在哪一個時代,都要反覆思考、分辨的課題。

  文化、價值與歷史的解釋都是多元、多層次的,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主體」會產生不同的「脈絡」意義。一個民主、理性、健康的社會,就是一個能肯定並接受多元、差異的社會。果能如此,我們便不必太在意誰在觀看、誰在被看,因為在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底下,我們既在觀看也在被看;而原住民也不只「剩下」體育運動而已,因為我們狹窄的眼光,可能遮蔽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無法「看出」原住民其他精彩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山海文化雜誌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