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文化雙月刊 第13期
1996年5月出版
目錄:
搭蘆灣手記 Vuvu 之歌,重現原住民文化的感染力!/孫大川
山海專題 Vuvu 之歌——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歌謠與藝術
.風行南台灣的排灣文化/蔣斌
.從ulung tjavari 到 iaqu——排灣古樓的古調與傳說/胡台麗
.排灣族古樓村的生命禮儀/柯惠譯
.排灣族宗教藝術——圖騰與崇拜/伊誕‧巴瓦瓦隆
.排灣族鼻笛、口笛與藝人/年秀玲
.經驗排灣,學習有感/碧斯蔚‧梓佑
.Vuvu 之歌——關於排灣族古樓樂舞/古峪
.排灣族五年祭祭歌及其他歌謠/原舞者、胡台麗、柯惠譯資料採集,
柯惠譯記音、翻譯,古峪整理、說明
山海評論
.「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原住民文化/謝世忠
山海文學 第一屆山海文學獎評審會推薦發表
§詩§
.十一月十二日‧玻璃框‧照片/都順‧瓦旦
§散文§
.非病中手札——瘋與不瘋之間/董恕明
.囓食綠藻的/馬紹‧阿紀
山海文化 第一屆山海文學獎評審會推薦發表
.泰雅族的蓋日覓弘/黑帶‧巴彥
國際原壇
.馬來西亞文學發展史(一):傳統篇(上)/蔡百銓編譯
.原住民重要田徑運動選手名錄(六)/編輯室輯
山海日誌 八十四年六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編輯室輯
山海索引 《山海文化》第二卷(第七至十二期)/編輯室輯
山海季節 八十五年五月至六月/編輯室輯
搭蘆灣手記:Vuvu 之歌,重現原住民文化的感染力!/孫大川
這是《山海文化》第三卷的頭一期,我們循例製作了第二卷本的索引。再一次回顧過去一年多來走過的路,步履雖然歪歪斜斜,僥倖還能保留可供燃燒的熱情和傻勁。「賭酒須羨海量」,縱酒放歌之後,輕舟跨越世紀末的匹夫之勇,仍然澎湃。
如果你是《山海文化》的長期讀者又足夠細心的話,一定會發現從創刊號宣示要重構原住民的圖像開始,我們即試圖從各個角度藉專題的形式,以近乎工筆畫的耐力緩慢地鉤勒原住民各族的面貌。在這一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始終不敢忘記當今所謂原住民各族的分類,實乃近百年來由日本學界及行政官員擬構塑模的結果。包括所謂平埔各族以及目前官方認定的原住民九族,在一百年以前,其實有著非常不同於現在的族群認同方向和疆域感,這是我們重構原住民圖像時,極為重要的原型思考。從這個起點出發,我們顯然必須打破、揚棄現行九族的僵化界限,不但要跨越所謂「平地」、「山地」原住民的政治性區隔,更要拆除原住民和平埔族間虛擬的藩籬,回歸「部落」的原貌。這也就是為什麼《山海文化》一直對部落史或部落現況相當關注的原因,除了各期有一些關於部落的零星介紹外,我們更在第二卷頭一期(第七期)專題中,針對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基路馬安」(Kirumahan)祭典活動進行扼要的記錄性工作。而作為第三卷開頭的這一期,我們仍然願意再一次回到部落這個軸線,以排灣族古樓村為中心,親炙排灣族部落文化的豐厚與美善。
「Vuvu 之歌」專題是圍繞著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歌謠與藝術發展開來的,也是《山海文化》繼「矮人的叮嚀」(第三期)之後,第二度與「原舞者」合作的成果。我們相信這種舞台與文字結合呈現的方式,為累積原住民文化質量而言,有它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期沈浸在排灣族語言文化並始終謙沖為懷的柯惠譯女士,為本專題親撰有關古樓村排灣族生命禮儀之文字。事實證明,她持續的記錄和研究工作,早已使她成為通傳排灣族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此外,排灣族的古峪(Kui)記錄並譯註了五年祭部份的祭歌,替我們克服了許多語言上的困難。泰雅族的碧斯蔚‧梓佑,以一個學習者的身分,寫下自己的心得。他們都是原舞者的團員。年秀玲、伊誕‧巴瓦瓦隆細膩的文筆,令人聯想到排灣族繁複、絢爛的服飾。當然胡台麗和蔣斌兩位教授的拔刀相助,更展現了他們對原住民文化始終如一的俠骨柔腸。
「山海評論」裡,謝世忠教授以他一貫犀利的觀察,為我們剖析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台灣原住民文化。他的分析和結論,有許多值得政府和原住民文化工作者深加思考、檢討的地方。黑帶‧巴彥和伍哲遜的作品,乃是「山海文學獎」評審特別推薦發表者,我們期待他們能有更多的創作。而蔡百銓先生有關馬來西亞文學的介紹,再次將我們的視線從狹窄的台灣島移向遼闊的南太平洋,駛進令人驚異的魔幻世界。
白髮麥金塔族的蔣斌,要求我們嘗試從「流行文化」而非封閉的「部落文化」之角度,重新理解排灣族的文化,這或許是我們將來重構原住民圖像的另一個可行的方向。文化對人的生活世界而言,原本就是開放的、相互糾纏的,它不完全會受到地域、族類的封限。也許會有那麼一天,原住民文化的感染力,可以形成一股風潮,以很酷的姿態,席捲我們周遭的生活世界。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所謂「重構」的意義,恐怕就要從消極、悲情的陰影中走出來,成為積極的建構和創造。原住民文化因而是台灣文化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與資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