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文化雙月刊 第14期
1996年9月出版
目錄:
搭蘆灣手記 從無字句中建構歷史/孫大川
山海專題 在歐布諾伙尋找吃蛇的女人——萬山岩雕專輯/莊華堂策畫
.萬斗籠社部落史/洪田浚
.歐布諾伙的故事/范織欽
.孤巴察峨——岩石雕刻勘查記/洪國勝
.迷失於孤巴察峨——舊萬山岩雕踏勘記/莊華堂
.舊萬山岩雕之藝術研究/高業榮
.是兩千年還是兩百年——孤巴察峨岩雕剖析/洪田浚
山海評論
.其實你不懂我們的心——談族群特性與文化差異對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影響/李文成
山海文學
§小說§
.失手的戰士/霍斯陸曼‧伐伐
山海文化
.雅美族傳統文化研究——漁人部落每個月的工作表/董森永採訪記錄
特別企劃
.乘著語音的翅膀,辨識南島滄桑/編者
.乘著語音的翅膀,辨識南島滄桑——李壬癸教授專訪/孫大川採訪,呂憶君記錄整理
.千山唯我獨行——母語著作得獎感言/李壬癸
.國際珍視的語言,我們令它消失了/李壬癸
.李壬癸教授著《高雄縣原住民語言》問世寄語——西拉雅語(Siraya)的人稱代名詞/
土田滋著,黃秀敏譯
.原住民重要田徑運動選手名錄(七)/編輯室輯
山海日誌 八十四年八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編輯室輯
山海季節 八十五年九月/編輯室輯
搭蘆灣手記:從無字句中建構歷史/孫大川
對習慣於只做文獻思考的台灣歷史工作者而言,本期的《山海文化》多少構成了一種挑戰:文字書寫是不是「信史」的唯一起點?
事實上,以「光復」為歷史思考基礎的國民黨版台灣史,經過近二十年來的變化,早已被認為是一個既不能銜接台灣之過去,也無法反映其現在之意識形態殘餘。而民國六十年代中期以後的歷史本土化論述,由於受到對日據、滿清、明鄭以及許多有關平埔各族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研究之影響,亦逐漸擺脫民進黨口號式的歷史吶喊,逼近歷史的真實。按目前我們所累積的學術實力,我們似乎可以比較自信地說:我們有機會寫出一個比較像樣的台灣四百年史。
然而,即使是如此,由於原住民的存在,任何一個稱得上嚴謹的台灣史著作,沒有理由也不應當畫地自限於僅僅四百年的歷史縱深。台灣史不等於漢人移民移民史或開拓史!我想,這是任何有良知的史學工作者應有的最起碼的認知。如果情況是如此,那麼在復建整個台灣史的工程中,我們顯然必須將原住民的議題排到日程表上來,思考其定位,並嘗試找出一套復原的有效方法,還台灣史在本來的面目。
問題的困難點就在於原住民各族皆無文字,文字建構信史的種種傳統思維和方法,在此皆使不上力。正因為如此,本期「山海專題」有關萬山岩雕的文字,從方法論的角度說,特別值得注意。專題的作者們為我們展示了建構台灣原住民史,可能採取的途徑:
‧口傳版本的對照
‧部落史的重建
‧人類學的反省
‧神話傳說分析
‧遺址考古
‧藝術手法之研究
這些方法工具的使用,應當逐漸吸納到我們台灣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上,使我們史學致知的活動能及於無字句的領域。
「特別企劃」的原始構想,原本是希望能介紹李壬癸教授多年來在南島語言研究方面的貢獻,並一探他那「千山我獨行」的心路歷程。為此,我們還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日籍語言學家土田滋教授,評介李壬癸教授在民國八十三年獲頒教育部母語研究著作優等獎之大作《高雄縣地區的四種南島語言結構》中,有關西拉雅語人稱代名詞部份的討論。學者論學相知,我們也祝李教授未來的路能走得愈來愈熱鬧,「如山如海,有酒有歌」。不過,李教授的研究,同時也為我們指示了另一個開啟台灣史研究的重要道路——即語言學方法。它不但使我們能連結整個南島文化歷史,重新審視台灣原住民悠久的過去;也可以帶領我們面對國際,朝向未來。